Memo_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前言

《万历十五年》一书,成于1976年,至今已近四十载。私以为,是书当为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人文社科学生之通识。其横剖明朝一代,以小观大,精妙之处,与人叹焉。
是书争议颇多,时人或喜或恶。为专业之书,则论述之中,多参杂黄仁宇之感慨,推论不甚严谨,然此书,仍可谓开拓眼界之经典,其表写明朝万历,隐喻当今世界,古今、中西多有对比。诸多未加太多证明之观点,窥视天下进展之看法,予人以极大启发。
此文为我读书随感,将书中一章之内容,分为几部分,以梳理其内部结构。盖读书之时,身处乡村,整理之时,亦未查阅他人笔记。我之读书感触,或有错误处,期以体谅,赞赏处,则我之幸也。因此,《万历十五年》共二十万九千字,予一一细读,乃整理成九千余字随笔。十八岁之夏,看笔下涓涓,亦有些感动。
15.8.29 14:40 于哈尔滨初稿,15.8.31 11:20 于哈尔滨修正。

目录

三联此书,当先看“《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一文,再看自序,如此可有此书整体之把握,再读正文亦可加深理解。附录一、二为第四章,P134、136两页之补充,一为对蒙战争之抉断,二为万历郑妃男女之情长。15.8.8

《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一)、何以之谓大历史

黄仁宇之大历史观,实于几十年经验人生阅历而发。学历史亦为探寻人生意义之方向,以历史中得生命之真意义。人之短暂而历史浩瀚,个人之经历难窥历史之漫长,唯以借前人之记录,前后几百载放开来看,得历史之规律,而反以回归现世,乃为大历史也。

(二)、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及发展

万历年间与晚清大情类似,亦可于之反省今日美国之政治,上则文官集团大而无当,下则有千万农民无产业组织。
中国之政治结构,为“潜水艇夹肉面包”也,盖亚洲之天文地理,大陆环境使然。此特殊结构延至后世。
传统中国上层下层之连接以科举为主,科举一断,上层与下层更为脱节,乃至清王朝彻底覆亡。至民国新生力量未生,而过度间以省内私人力量为统一,乃成各省分立之局面。国民党专制之后,以城市经济为支撑,设立高层,共产党以土地革命为凭借,设立底层,高低之间暂缺一制度连接,而进一步发展为民主。

(三)、资本主义发展之历程

现代国家上下连接以商业之法律,落后国家上下连接以旧有农村之习惯结构基础。做历史,当以原始之眼光再三检讨落后何以至先进,其程序之进行。
盖资本主义之发展,意大利自由城市威尼斯当为其先锋,盖其小而简单,如新加坡一国为一市,法律即为商,尔后尼德兰革命,荷兰先进而其他省份落后,乃开双轨制先河,大事归于联邦抉择,小事分由各省自理,终因对外经济竞争之激烈,各省发展,其内部矛盾逐渐解除,成世界强国。
后至英国,固农业国家,1689年之前一如中国大清之前,皇帝与议会之于中国皇帝与内阁,英国宗教之于中国儒家,司法、财政,及对外关系等等,莫不相似。乃至大背景西半球白银的大量涌入,物价陡长,颇如近代西方冲击下的中国。
而英国光荣改革之后,内部规律化,公正法逐渐融合普通法,商业之纠纷,土地之纠纷渐渐厘清,而内地沿海渐渐并趋,国家转为数目管理,上层下层以商业之原则联系。
因之,以商业资本为国家组织之基础,从小至大,所以为先进之程序也。而日美于其中又有变异。

(四)、美日资本主义之变异

美国至于英国改革后89年建国,无中生有,南北仍有差异,亦进而南北战争改革使其制度符合国情。美国之最大变异,在不于农业之上,而直接建立于商业。此非纯粹资本主义,而其民主自由,亦当为其特殊国情而成,非为其后来建制也。
日本虽然表面是明治维新后变法图强,而究其根本,在于长时间商业之演变,改革只需改革上层机制。而明治之工商重于农民政策,直至二战后美国政令下,方初步解决农民问题。

(五)、中国资本挣扎之根由

所以中国根植于农业之上,不同于西方根植在市民之上,日本根植于藏元之上,也惟以大巨变,方可由感性入理性,进而数目管理。
乃至今日中国一国两制,便有颇多注意之事。一则理念之上,不能重复美日覆辙,使两制分离,二则把控技术,于矛盾之中紧抓统一之处。

(六)、是书之目的

《万历十五年》一书,描述道德并非万能,并非否认道德。其目的在于,能从法律解决之事,补得引入道德,道德乃一切之根源,众口纷纭,太易歪曲。
而今日诸多集权,乃因为不能走入资本主义之重要特性,数目管理。黄仁宇所做之事,即推行其宏愿,树以大历史,大而化之。
登高自卑,无关紧要的一五八七年,亦当为黄仁宇人生观之外显。进而,吾辈读书人,当万万不可为人世局限,政党左右。
固守独立知识分子之精神,自由之风骨,当铭刻于吾辈之脊梁。 2015.8.18 于雅尔塞

自序

(一)、明朝失败之根由

朱元璋发迹于荒野,因之洞悉民情,欲以均衡天下,然天下之不平等固然,此十四世纪之宏愿,乃成明之一代时政迥异于地球同期文明,乃至人愿与实情脱离。
与明同世之日本、西欧发展分工,明则抑制,而终至抑不可抑而贪腐盛行,自古及今,腐败低能当为革命之根由之一也。
黄仁宇所写中国于明朝一代,维护落后农业而牺牲商业,脱离世界之大潮,乃中国所以落后。乃至更细微之处,一种失败的制度下,大小人物之悲怆也。

(二)、史学之由古观今

而儒家文明重礼轻法,西洋罗马法成熟之早,世所罕见也,固然以今日世界之发展趋势,中国于之初生便已走错了道路,然义利之辨,中国玄学之仁义,乃宇宙究其终极之奥义,向中之发展,何不为天下寰宇之奇葩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日中国处于世界之大变局之日。工业4.0之发展,世界格局中,美国或将失去独大之地位,俄欧日中,诸国逐鹿,明朝之具体变制必已失效,而其思想与今颇似,以之观今,盖为读史之真义也。 15.8.8

第一章 万历皇帝

于火车上读书,不亦乐乎,窗外树草,书中骇浪。大抵闭目千年之前,醒来倔强孤傲,旅行之乐。而假以一句话概括《万历十五年》,平淡处见危机,盛世下藏衰败。
以古观今,如此而已。

(一)、礼仪制度之厌倦

盖其首言礼仪,于传令之时,一人至二人,二人至三人,至九人,乃至无穷之人,人力之浩大,观者必为动容,思之,亦盖为韦伯所讲之铁笼也。
此早朝使皇臣皆厌,而制度高于人事,相对独立,迫人遵从。至十代正德皇帝荒废早朝,正德殁,皇族旁支嘉靖乃入,初始励精图治,而中年后转求长生,治国四十五年,传隆庆,庸碌无主见,五年余,传万历。万历年幼,张居正排早朝三六九日上朝,十五年如此,其他诸多礼仪也多有精简,早朝渐而流于形式,与建国初大为不同矣。
于此处大抵得以窥探,皇族之表面风光背后,心酸大概无人理解,乃进而回想起太宰治的“生而为人,是悲哀。”

(二)、内宦外戚之腐败

继之,任一朝代发展百年,终会使得皇家、官员趋于腐败。中央如果有了小人,则无疑是自掘坟墓的开端,中央外戚也要多加防备。
一典型例子,则为万历一朝,皇室开支浩大。而宦官常挟各地之贡品,欺瞒皇帝私收贿赂,万历之外祖父,以次充好,使京军武备,多有次品。

(三)、文宦权术之制衡

再而,明朝制度奇特,与前朝大为不同,皇家子弟成年即要外派“之国”封地,防止支系干涉,而外戚于明也大为抑制,皇妃多选于贫寒,外朝丞相废置。
此皇家支系、外戚、外朝丞相皆为抑制,而皇权独尊,宦官地位上涨,又辅设大学士处政,后大学士渐渐壮大,乃至大学士内部亦有主次之分,权利纠纷颇为复杂。然,若皇子年幼,则内宦与外阁联合,皇权反为之架空。
于此,宦官文臣,实为皇帝之平衡权术,而实际操作之成败,全赖皇帝之手腕。

(四)、江陵波荡之风波

乃及,万历一朝,前十年承平日久,国库充实,功劳则当首推张居正,然刚则易折,张居正权倾朝野,无人可予以制约,身处要职,排场甚大,皇恩宠耀,一时无己。何尝可以推测,万历终有不满,终至日后悲剧。悲哉,此人性之摇摆也。
张居正丧母,本应守孝三年,而未卸职,有违伦理,百官参奏。或乃社会规范于人之压制,亦为权力斗争之凭借道德也。而万历力排众议,力保张居正,一由万历尚需张居正之辅,二来宫内外势力不允许张居正离职,等等诸多理由。
至万历十四成婚,长大于紫禁,一切依附于礼仪规矩,贵为天下之主,而无天下凡人之乐也,亦为皇帝之不幸也。
便猛然想起初中那会读的《新概念》里有篇文章,从书架里一本一本查来,终于找到谢玉凤的《秋天以北》,“我在无聊的白天命令太监拔我的腿毛,然后我再轮流拔掉它们腿上的汗毛。”“我就这样活着,活在临景城这个囚笼里,获得无比尊贵又或者是无比下贱。”大抵万历如是。
万历十八岁时,结于郑氏,终身不渝,此为皇帝之幸也,郑氏亦颇有心计,以读书迎合万历,当为深宫之智。
当是时,张居正溘然长逝,大风起于秋萍之末,万事由小渐大,张居正逝矣,而余波不息。
万历打算重新丈量土地为百姓谋福,而不知张居正在世之时,严格执行之官吏,此刻反为奸佞。
皇帝日常批阅折子分为两处,一为题本,衙门例行公事,二位奏本,多引争执,群臣之轰动,多处于此类折子。
由此,奏本纷叠,众口铄金,张居正之死,便为有心人推波助澜,清算运动,乃至波及冯保抄家。究其实质,自古以来政治之博弈也,王安石、司马光之党争也。
万历终于怀糊涂心情,策试天下英才“皇帝之努力,奈何下属之腐败?”
再至前首辅高拱遗书刊出,张居正身死两年之后,张家被抄。而刑部尚书潘季训为张母申诉,被贬平民,朝登天子堂,暮为田舍郎。至此,万历之于张居正心情,到底归于不可言说之复杂。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先述经筵之形式,后引出文渊阁之演变,再以申时行为引线,串联明朝之制度。

(一)、皇帝礼仪之功用

申时行不顾张居正前车之鉴,不顾众臣心中实际之憎恨,坚持礼仪。盖,申时行深知,礼仪为国威之本,而皇礼示范天下,达成天下之治,以是万历之推辞,于申时行处亦深感无奈。

(二)、中国政府之连接

1、宏观之连接
申时行处理政务之中,背后隐藏着明朝一代,乃至中国封建王朝的行政方式。
即,道德与文牍。建构起了中央政府的统治。而至于具体之行政,则分之地方,地方上奏,中央应允,大多以形式而已。
大抵中国政府,一切政策之执行,以抽象之道德为基准,以文人士子集团之习惯为辅助,上下官吏以抽象道德连接,以精神统一。
此外,下情必使皇帝常知,如几月未见皇帝,则中央之官吏,将怀疑皇帝道德之判断,而进一步使得下层官员失去信心,自上而下渐渐松散,乃至瓦解。
其间,科举为网罗天下读书人之工具,凝结天下文官之精神之绳索也。
2、微观之连接
然此连接统一之理想,自然会与现实有些脱节。此脱离之现实即为,文官固然以统一科举而升迁,然凡人私欲难移,有人清高,则有人狼藉,此内部之分裂也。因此,申时行之愿,唯“不肖者忌惮,贫人有依归。”而已矣。
故,维持大局,以责任管制,牺牲少数人以安稳体制。
再则,体制中人为维护自身,假之以情谊,拉帮结伙,名义为皇帝,而实际为各集团幕后之首脑。

(三)、叔大失败之原因

文官集团之伦理道德,渐成商品。下臣以之直斥皇帝,虽或受杖,而可名留青史。于之,理想发生变质,申时行于张居正之经验,便做一个和事老,明哲保身,徐徐改革,而非变法。
诸多类是指明,事实与制度存在诸多差异。举例如税收一事。
朝廷百载浮沉,人事变更,多矣。而天下之大,朝廷因袭旧例,必有不妥。
叔大败笔之一,在过于严厉,强推新法,虽目的于国强,而终受既得利益之势力反弹,身死而政消。此税收之间,官员私自裹挟夹有,先私后公,已为常例。而张居正之变法,直接越过乡绅征收,已违背中国政府自古惯有之间接统治形式,而变法又有过激。此为张居正之失策一也。
再则,文人集团,虽有私欲,又确有古代圣贤之精神,张居正之失策二也,以世俗代替道德,以个人之标准代替人情之提拔,必引文人集团之反弹。
至于根本问题,张居正之改革,终归只是局部调整,而未曾触及根本体制也,此为其失策之重也,然,终归不能以今人之眼界看古人。
此根本问题,即,下层未变而上层变,强行更易,则内部不稳,压力过大而分裂,当以徐徐图之为上策。思之,光绪变法如此亦然,今日习近平之反腐亦然,习近平高压之下,如果失势,此政体归根未变,则腐败必卷土重来,而更为喧嚣也。
再次,张居正之失策四也,责人宽己。为政者,必先以身作则,不然授人以柄也。为人道,苟欲保全,则勿多以批判,而稍假以远离,叔大之所为,犯怒太多,首辅为文官集团之首,而非文官行政工具之操作者,生时权势无几,死后为之鞭尸祸族,亦悲也。

(四)、明士大夫之典型

上述四则,申时行多有引戒,然,申时行又终归过于圆滑,二者之执政,终归是体制内的挪移。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文人集团之攻讦如此,青萍之末有风波之先机,申时行亦有危机,而终归摇而不坠,申时行以妥协中和,以道德而弃法律,平稳则矣,而无进步,亦当视为中国士大夫之典型也。 15.8.17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一)、万历一朝之怠工

万历一朝,皇帝怠工。此消极怠工之主要原因,即为太子人选,长幼之别,万历与文官之分歧。废长立幼于法律可以,而于道德不通,万历之犹豫不决,使得百官联名抗议,而至两位大学士离职。
于此,倘若再深入来看,万历虽为皇帝,而实为百官之虚无权威,为一象征而已矣,其实际操纵于文官集团,辖制于文官集团之建议,君王孤独,万历难当。
此皇帝人性之任性后果,于当朝并无多少体现,盖文官集团多年自动运行之机制,勉力维持,但君臣相离,终归使得这庞大的帝国留下深深的伤痕。
万历不行物质奖励,不予精神激励,使得文官集团运行两大奖励之机制崩塌。
时间四十八年之久,终使文臣失去中枢之信心,而维持平静多少是惯性使然。万历未亡,借皇帝身份平缓朝堂,而万历一死,终至冲突无可平复,后代之皇帝趋于穷途。

(二)、文官集团之深层分裂

文官集团关于太子人选之冲突,表为太子之争,而实际只是诸多对立的外显。
究其根源,当谓明以诗书立国,立国之初又对文官集团以俭朴要求,而明之财政迟钝,对民间经济感应好坏失灵,不随之加减,死板不更,二百年后,人心浮动,官员俸禄太少而只能寻求常例。此类,渐渐成文官集团内部,理想与现实之隔阂。
于此,物质与精神的背离,阴阳的分裂,张居正之精明也仅仅看清,而高压之后的大幅反弹,至申时行只能寻求调和物质与精神的阴阳。

(三)、官吏体制之落后

至于文官体制,下层地方管理者无从控制下属官吏,下属自抽自的常例,而人事权力在于中央,中央太远。下层无从管理,只能建议。
固然,每每有道德精神挽救于危亡,但这多属冲动性的偶然个人,终归不是集体,不受控制,根本上是机制落后于时代的表现,值得尊崇,而不值提倡。

(四)、皇帝象征之制度

万历的叔祖正德,极为有趣。一个皇帝,置百官外,喝酒高歌,自封为大将军和太师,与娼妓欢乐,与军官操练,正德以实际行动,摒弃了文官集团的繁文缛节,皇帝之资格与传统对抗,然不至三十而亡,爱极正德,可惜可悲。
正德皇帝伸张个性,而帝国主张收缩个性。正德之弃百官,悖伦理,使正德一朝,两位亲王造反,其任性使文官集团对日后之皇帝大为忌惮,而后辈之万历,亦因之为文人所挟。
万历终无叔祖之勇气,转为无为消极之抵抗,皇帝与文官集团相倚之局破败,文官集团渐失皇帝平衡之力量,帝国以此趋于崩溃。
大抵,皇帝终归为一种社会制度。万历被臣子期盼以德行,而非权力表率,社会角色与社会规范之无趣,此亦为万历之孤独,深宫之寂寞。
至于万历早年契合伦理规矩的辛勤,在太子之争之后,渐渐看淡。无非勾心斗角,早年的励精图治,谁还会在意。 15.8.19 于雅尔塞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一)、申时行之行政

申时行首辅之时,行润物无声之政,期以间接事情调拨。
大抵张居正过刚,而申时行过柔。倘若举例申时行之政绩,一为治河启用潘季驯,一为北边军防之平息,一个以国运为赌注的战争。
盖明朝之制度,使皇帝受制于文人集团,前文多有提及。当视作一定程度上的精英民主,而文人之首辅,亦多与皇帝为师生,稍缓冲皇权与文人集团的尖锐矛盾。至于文宦权术之争斗,皇帝私人武装之东厂,与文人集团之冲突,毋宁说是制度之矛盾,天启一朝,宦官东厂占据上风,而万历一朝,文官占据上风。

(二)、皇帝之孤独

皇帝悲也。女人祸国,无非皇帝除了一二女子,再无知心之人,无清闲之乐。万历之励精图治,未尝无有,而终至消匿于疲惫。
乃及三十年未出京城一步,等同受囚,活着时建造陵墓,头脑清醒而自甘精神活埋,孤独至斯。尔后心爱女子未能按照遗愿,长眠身侧。今日面部腐烂,一具骸骨。虽地下之殿,九五之尊,却抵不了命运捉弄。 15.8.20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一)、海瑞之悲叹

海瑞之悲,在学习圣贤过直,此难以用一愚字概括,而更多为直,刚则易折,以一人之孤军奋斗,抗天下之贪腐,固悲剧之英雄也。
而终被弹劾,居家十五载,抱志空为叹息,深夜几许,一介狂狷,恨拍栏杆,固难近人情,而又何尝不引人怜惜。
盖,海瑞为一理想之人,断然难以想到,人类历史之中,有如此纯粹之人,为国尽忠,一生忠孝,或愚而确为之感动。

(二)、经济、法律改革之阻碍

明朝建国,以自耕农为基础,抑制豪强,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资本积累,亦间接扼杀了法治,而自治农村,以道德为评判标准,则直接压抑了法律的发展。
乃及财政税收,无统一组织,死板僵化。
其原因,大抵在于文官集团,不允许内部分裂出新性格,改革必有新组织,而统治集团唯一,迫使简朴以适应政府之低能。
海瑞之干预土地,实际为干预社会流动,自是为统治集团所不喜。
经济之处,货币制度,金银为主,而零售之铜币稀缺,致使农民手中钱愈加少,促高利贷之盛行。
而法律之处,耆老先决再交地方,法律无外行政,而非法治统治之保障,政府以文化传统生存,此司法从属,乃使一元制得以贯彻。
虽如此,海瑞确努力以实情判案,夫妇姻亲一案如是。
其起起伏伏,晚景闲居,大抵是明之一代,政府之矛盾使然。此行政与道德脱节,促海瑞一生之悲也。 15.8.31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一)、军备残破之根由

明朝一代,将军志向虽大而能得保全者,甚少也。究其根由,乃明朝文官之制衡。
制衡之缘由,文官以道德为基准,天下无不可平均之事,天灾人乱,无非小人劣根,一省如有特殊之财务,则抑制以均衡天下也。武官杀伐之道,讲求搏命,自是与文人中庸相背离,此精神之差异也。
而军人退役,所习得之习惯,与农业生活已然不合,军人地位之低,为历史之最。
此重文轻武之畸形,根源于孔孟之道之一元制政治。而此,文人控制军队,制约军队,而军队不能独立,行动迟缓,日益僵化。

(二)、军备体制之落后

乃至七十海盗入内地十二万军队如入无人之境,戚继光乃组建新军,著书立规,颇可窥视明朝军队条例之老旧,以至不得不著述重新一一细说。
常备军户两百万之虚假,补给制度归由地方之流弊。
补给名为中央统筹,而全依仗地方下级,一军之供给,十几之政府,乃至于京城之粮草,亦无一统筹后勤之安排。乃至粮船制造之船厂,则八十二小厂拼凑,各厂自理,无调拨人资之能,无技术分工之能。此组织,上下之低能也。
此无数目之管理,细思恐极。
乃至野战之兵不如民兵,将领选拔重个人之武勇而轻才智,一勇之夫,得使文官集团派遣总督。
武备废弛,直至倭寇入侵,威胁安稳,方穷而思变。

(三)、军备现代化之屏障

然则军队现代化之提议,精简兵甲,以质代量,俞大猷曾有提及,而终被否决。
大抵此问题之实质,不再军队之内部,而在根本之政治。
倘若收散兵游勇于数万,收小船于百艘。则小单位之收支,将归于大单位统领,拖沓之风转为高效,继而组织之法律代道德。
其根本在于,现代技术不可能融于乡土组织,二者必有一者屈服。
再则,明代之军队多工于内部镇压,诸如少数民族之反叛。精简人数,则易被拖于一隅,于内部镇压,人多则胜。
次后,俞大猷之目的在于消灭国贸,已与国际趋势违背,此为笔者于此,不希望俞大猷能成军队现代化之矛盾。

(四)、戚家军之胜利

1、军队之训练
倭寇入侵,利益使然,多有中国人参与。其初成海上威权,已威胁中国之农业政府矣。
日本虽无上层政治目的之统一领导,而下层组织严密,中国弗如。日本之武器,颇为原始,双刀、弓箭及标枪,火器则多缴自中国军队。故中国之民兵对日本之杀手。
戚继光乃以连坐之法,杀一儆百,道德义务之信仰,成铁之纪律。或规定违背人性,而军队本就主为杀伐,以铁律乃成强兵。
再则,艰苦之训练,成必胜之信念。尔后,操练之术,团队配合,尤以十二步兵班为例,士兵之素质可胜日本。
乃及戚继光卓越之指挥,事无巨细之考量。
至仙游之战,抗倭终定。
2、训练之可能
戚继光所以成功,在于未触及根本而局限在一个单位的革新,在于其看清政体之根本,军队终归为辅,政治制约,乃做实务,适应环境。
而又有文官集团之谭纶支持,尔后戚继光调任京畿蓟州,防备外蒙之间,得张居正之支持。京畿之地,重兵将军,固为文官攻讦,是时,朝堂两位大文官,为之排忧。
张居正时为中枢大学士,而所侍奉的皇帝,一昏一幼,由此权威之成,而暗下可以整顿军备。
军备改革之中,蓟州军开始训练。而局部之试行,必有优越于其他军镇,乃其他军镇反感,再蓟州内部南北兵之摩擦,保守与革新势力制衡,张居正为平衡而一再忍让,表面平静可以改革,而大抵于事无补,各个利害依旧,居正之死,戚继光之改革终了,此为之失也。
南方抗倭所用战阵,移到北方,发展为二十人战车,抵御蒙古,然蒙古和谈,此战阵之强弱,抱憾未能见与沙场。

(五)、戚继光之悲叹

戚继光总兵十五年,操练不息。明朝一代,至武将之最高地位矣,而晚景凄凉。张居正之死,乃卷入政治清算,为之革职,妻离家贫。
其晚景之悲剧,大抵在于与张居正之间联手,打破了本朝之文武平衡,武人地位之提高必使文人反弹也。
评价之,戚继光固一身英勇,而一生复杂,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人也。固不隐恶扬善,其天才之处,在于妥协以调和矛盾,只要可以成事,则法律政治已然无关,都是手段。
而其不使妥协为私利投机,反以保家卫国,便当赞赏。
大抵,戚继光之悲剧,为明朝之悲剧,是时,西班牙征伐英国,三十年后,努尔哈赤崛起,明朝之军备改革时机,终失矣。
利益之交错,国家之颓弱,悲也。 15.8.30 1:04 于和兴路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一)、李贽内心之矛盾

起伏辞官,遁入寺院,成一儒家和尚,妻子女儿,一生凄离。
乃至绝意仕途,努力于公私之调和,而终日写作不离官僚,针砭他人而自己多有愧疚,此矛盾之厌烦也。尔后渐渐发展,归于三王之说。

(二)、文人宗族之羁绊

几代人之努力,成一人之光荣,光荣乃成一枷锁也。而与李贽相交之耿定理,一生不仕,品性多有读书人之柔软也,当为人钦佩。

(三)、理学心学之阐述

李贽之放浪,亦可视为心学与理学之对抗。
心学之危险在于,未信先横,以自我灵感为主,则发生个人自由主义,乃至无政府主义,乃至威胁社会安定也。

(四)、李贽思想之特点

盖其源于三王之说也。李贽以为,大抵仁、道同归,乃一强迫之力量,以达无我。
李贽与黑塞于自我之追寻中,对世俗看法极为相似,愕然也。
其达成目的,不择手段之言论,亦颇和马基雅维利也。于贪腐与清廉之看法,又可下论至晚晴之老残游记。
而教科书之中,李贽倡导男女平等,谬也,李贽之赞赏女性,又力荐妇女守节,不可与平等之说同论。
而于历史规律,李贽以为,文极必开动乱之机,由乱复治,治极,再而归某一雄才弃文就质。大抵历史循环论,而颇有意思在于,此论调第二年,努尔哈赤建立八旗。

(五)、李贽之悲剧

政府之僵化,革新之无理论,管理之求同舍异,法律之简陋,乃至国贸等不可行。此道德僵化,法律半瘫,终至沦亡。
乃及社会限制,李贽无从发展如霍布斯一般,而只能在自相矛盾之中,世俗矛盾终将消逝于道,得一二安慰。
李贽一生虽多有贵人扶持,交游尽皆上流,而以一人之力,挑战风化,终至栖身佛寺被烧,转至通州,而为人上奏,皇帝抓捕。
其罪名,祸乱儒家,然天主教、佛道亦多有传播,此明政府之矛盾也,大抵亦是在于,李贽之儒家言论,牵涉道德根本。
其挣扎,到底是明朝思想界沉闷之反抗,其悲剧乃明衰之先兆。复归一句,七十老翁何所求,明治悲咽。 15.8.31 14:55 于和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