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_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 九州出版社, 2012 (1952).
钱穆的这本书是很薄的册子,我以起首的汉代一节为要,唐宋明清则因琐事未及整理了。
在序节之中,钱穆讨论了古今一切以人事为重,忽视革命之功用亦非偏颇。我以为确应重视人事,然苟无乌托邦之批判,则无今日多元思想之冲汇。但钱穆思想确为当时先进,惟因本土之文化,引他山之石,方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前言一节,钱穆概述了全书叙汉唐宋明清五朝,列政府职能之流变,政权交付则细化为财经、军事两个制度,阐述中国制度得失,观古示今。具体而言:
第一,制度的考察。对于制度的得失,持以七端。制度与人事相互依托,随人事变动,也自身内部互为配合,必有其前身流变,以历史资料推之,有其得失;看其实际影响,看彼时人的历史意见与当世人的时代意见,历史意见是真依据,不能抹杀;同时考量制度的时代性与地域性;考量制度的特殊性,即考量全部历史之文化意义,而不能剥离政治出来单独探讨。
第二,政府职权的分配。考察四维,政府的组织,探讨政府如何组织;科举,政权交由哪些人,又在内部将权力分配如何细分;赋税;国防兵役。
总计而言,钱穆先生以七端为精神,四维为具论,论述中国政治制度。而我暑期将授课于小学,虽小不敢懈怠,必博闻强识,察乡村儿童之境遇,愿以自我心得,推世事之革变。
在其第一讲汉代。钱穆分政治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汉制得失分别讨论。具体而言:
一、政治组织。
首先论述了皇相之分,皇帝、六尚、宰相、十三曹,皇帝是象征元首,政府相是政治责任。
继而论述中央政府组织,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副相),宰相实际是皇帝的管家,依据字面意义即是宰割,在封建时代曰:内宰外相。而皇帝与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为连接。宰相隶属皇帝,为皇帝管家,实际是封建遗留,由家化国,宰相因而管理国事,九卿除大司农,名义皆负责皇帝,而也分管政务。
继而论述地方政府,一百多太守与九卿同位二千石,中央虽高,但并非高高在上。
再论中央地方之关系,十三刺史为小官,六百石,上属御史丞;宫内十五侍御史。此二十八隶属于御史大夫。
二、选举制度
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命,而下吏由长官任命。郎为长官后补,吏为下级后补,长官皆由大学而出,下级也多由大学而出,用于长官。
至于大学士之选拔,举孝廉,每年二百余人,二三十年后则孝廉先为吏,再深入大学为郎,无形之中已是尽皆为知识分子了。
及后来二十万户一孝廉为定额,参政之资格,此政府实为此后延续两千年之士人政府。
三、经济制度
汉代轻赋三十税一,而土地自由主义,农民卖地为佃农,纳田租十税五,归根便宜了地主,于此平均占地之理想与土地私有之承认,时常纠纷。
而非耕地之山林盐铁,则归于皇室,为国家专营,自汉武帝始,国家社会主义也,早于西方千年。此自井田春秋已有分野,为贵族专,贵族殁,皇族袭,至汉,民间主开而政府主用,历史意见颇为重要。
尔后王莽改制,大收天下之田,重新分配,失败变乱。中国土地制度再未有彻底之变革。15.9.2 于辽宁动车
四、兵役制度
汉制全民皆兵。
秦代来回一年而只戍边三天,何其荒唐。至汉代戍边,可由钱财代替,一日一百钱。三种兵役、力役,及人口税,苛政猛于虎也。
五、汉制得失
皇帝与政府职权之混乱,自汉武帝设大司马开始,内外争斗;土地兼并;全民皆兵有名无实;皇位继承,内廷权力大于外朝,则后王莽篡政。
自东汉光武帝,设三公为三司,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司马空,一公管三司,而实权在尚书。如此,大司马代表皇室,大司空完全为外朝官,再不能管理宫廷(再如此下的御史台收回政府权力),都属于皇室与政府权责划分不清。权力划分混乱,皇帝抓权而使个人素质凌驾于制度。
至于举孝廉,则为文化垄断,推生门第贵族,又下至魏晋。制度跟不及人事,则渐渐腐化,至唐代,方有了新的制度。
最后一节的总论之中,钱穆对于大趋势谈到,一是中央政府逐步集权,地方政治衰落;二是社会各阶层趋于平等,政权愈发开放;三是皇室权力大于政府权力;四是政治制度繁密化,人才束缚。正因如此,中国社会平铺散漫,无组织,也不凝固。而如何将新政,使社会再有一个新的共尊共信之支,而向此中心再度凝结,是政治上重要的。而钱穆最后谈到,“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种种制度来简化,使人才能自由发展,这是最紧要的。”
自然,钱穆一代的责任未尽,传至我们,亦为我们一代的责任。 2016.10.7 整理于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