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_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

写在随笔前面

是书多为他人资料,作者话语较少,作者之思考见解可为少年人理解当代社会思潮入门的简介,普及可矣,为一学术书籍则失真。言语颇多新闻色彩,以时间顺序为主,各派人物穿插,人名繁多,一遍只能有些粗略印象,而无甚实质深入,此固积累过少的缘由,亦有些是书一些地方语焉不详,一些地方论述过细的原因,盖四十载风雨必难为廿万字洞见。比较可惜的是于此版删去了旧版的各家评判,多少让此书失去了一些客观与深度,盖作者自由主义立场明显,论述左派时有明显的敌视意味,有些缺憾。窥而生些感触,已矣。近来颇感触,不理解当下社会思潮,便无法理解当下政治经济之走向,社会之现状,亦是发觉社会学生苟不稍加涉猎政治学内容,便难于深入社会现实。
读此书的顺序大概应先读其序(在思潮交锋中理解中国),再读其附录(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的基本脉络),提纲挈领,尔后读其正文,如此可把握整体。 2015.11.18

序 在思潮交锋中理解中国

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莫如称之为四十载学者恩怨情仇录。
序言先述思想史之意义,继而叙是书之内容,分五大类别,八个具体的思潮,也即社会主义一脉(老左派、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左派)、保守主义一脉的新儒家、自由主义一脉、民族主义一脉、民粹主义一脉。
再而论中欧关于左右派定义的差异,国际上,左右起源于法国大革命间左右坐席,而今日衍化繁多,大抵左翼激进、右翼保守,而于中国多反之,左派崇尚毛社,右派崇尚改革。

附录 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的基本脉络

是章为全书提挈,确为普及文章。
(1)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力主改革,但政治体制由于1986年波兰团结工会影响放缓,及八九风波使党政未及分开,转为接受新威权主义,先经济公民再政治民主之主张。
(2)老左派思潮历经五次风波:第一次汪东兴与华国锋的两个凡是;1989至1991年姓资姓社的争论,1995年至1997年以邓力群为代表的万言书事件,2002至2011年以马兵张宏良为代表的主张改革,及第五阶段薄熙来重庆改革。近来袁庾华二三四及两个四主张,吸收程序民主,但大抵仍属于老左派范畴。
(3)新左派以西方新左派为思想资源,重形式逻辑,批评资本、邓小平片面发展主义,以及近来王绍光否定民主,实为儒家民本政治,赵汀阳、汪晖、强世功、潘维、韩毓、崔之元等,其核心为反对西方伦、论证中国模式,反对普世价值,与自由主义一脉在全球化、中国国情、腐败原因等方面争执。
(4)民主社会主义以改革渐进为社会主义,西方以伯恩施坦、考茨基、社会党国际等为代表,中国以华炳啸等为代表,多身处体制之中,关注福利保障。
(5)自由主义以吴敬琏、厉以宁、董辅礽、李慎之等为代表,主张宪政民主、人权自由等。98至02年间,由于下岗职工反市场、自由主义,及知识分子内部分化,自由主义一度较为尴尬。08年金融危机后,及当局压制,自由主义再次陷入困境。
(6)民族主义分为精英与平民两大类,以季羡林等为代表,马立诚认为民族主义本质是专制集权性质的,主张多为仇视西方、反对全球化、军事冒险等,今已渐渐发展为国家主义。
(7)民粹主义,马立诚认为多为极端平民化、大民主、反市场、民意对司法干扰等。
(8)新儒家分为海内、海外两脉,海外代表人物如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张君勋等,大陆以蒋庆、陈明、秋风等为代表。2015.11.13 11:55 于和兴路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自然,于大学生而言,新威权主义前的内容有些老生常谈,也惟因引申到了新威权主义,这章有些意义,一些内容或是涉及敏感话题,作者省去未讲,党内各派系的斗争,大抵也是走向新威权主义的原因。
1980年8月18日的谈话,首次谈及了制度改革,次后波兰工会罢工,政治改革放缓,不再提及制度改革,着力于党政分开,但也因八九风波而中断。
邓小平直接肯定了新威权主义的主张,领袖集权垄断政治,先改革市场,市场走向终点时即为民主的起点。
一些学者如张宗厚批评了强人政治,主张法理权威;王逸舟批评重经济轻政治;荣剑认为集权体制无法改革经济自由化,政治制度改革理应协调经济;秦晓鹰认为集权难以指向现代化。
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介绍的顾昕的第三条道路,新威权主义推动的经济改革是维护自身利益的行动,而非指向现代化,新威权主义的成功是历史合力的结果,迫使为继续维护统治而指向了现代。邓小平提出的等经济改革成功后能否成功让既得利益集团交接民主也有待思考。
顾昕提出以缓进变革,以专业理性化推动组织去意识形态化,而仍以集权维系稳定,同时提高知识分子和企业家地位。
第三条道路修正了邓小平多少值得思考,而关于新威权主义的争议也为本章精华。

第二章 老左派思潮

1978.5—1979.12,第一场风波,在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的争论中,其背后是鲜明的政治博弈史。
关于改革派与保守派的争斗,作者多叙述常识而少深入,而于普及而言,此常识确实颇为要紧。
77年邓小平即私下反对两个凡是,华国锋和胡乔木都较为明哲保身,直到胡耀邦颇为主动,先后得到罗瑞卿将军和邓小平的支持,其后逐渐突破保守派。

八九风波后,老左派反扑,以邓力群为代表,质疑私营经济与自由化的正当性。
适逢苏联解体,直至1991年邓小平上海谈话后,上海《解放日报》和北京《人民日报》针锋相对,作者于此对于北京的江泽民等无一论述,大抵敏感。
邓力群作为老左派代表,上海以一批拿皇甫平为笔名的改革派代表。
直至邓小平南方谈话,危机出手,邓小平时代真正开始,十四大,老左派第二次失败。

对于第三波的四份万言书的叙述,作者的语气有些搞笑,亦是有些偏颇。
1995年,第一份万言书批判资产阶级业已形成,(吴国光等自杀救国的构想)资产阶级进入党内已然成为威胁。随后第二份万言书分析和平演变的形势。
1996年底,针对国企改革,批评抓大放小为私有化。
1997年,邓小平去世后列资产阶级名单为第四份万言书。其间,深圳市委书记厉以宁为老左派攻击,险些罢免。
十五大前夕,老左派与改革派论战姓公姓私,十五大江泽民等建立混合所有制,老左派再败。

第四波,01年端倪,04年至11年,以马宾、张宏良为代表,启源、宫韫书、郎咸平(郎旋风)、刘国光、巩献田(巩旋风)等为辅。
04年郎咸平,05年刘国光和巩献田,07年胡马宾等《建议书》反3-条,6月黑砖窑事件,针对根本问题开始思考,否定改革开放、私有化、入党资格等。
十七大以后,老左派主张二次文革等激进措施,以乌有之乡为主要阵地。及近来,老左派袁庾华等不无理由,但批判意识却是远胜于建设意识。
07年到11年,薄熙来主政重庆,唱红打黑,毛泽东热、文革热,左倾迅速升温,应当注意这与民粹主义的结合,再现了准文革,而实际亦是薄熙来累积政治资本的准备。
红是革命,亦是毛晚年左倾错误,假使唱红打黑,也必与毛晚年分割,而终归无论如何不应该提倡,大抵唱红打黑必然以公权力侵犯法律法规。其间,49年前生人的戚本禹再度活跃,其曾为66年文革领导小组,老左派标志性人物。此处需要思考大字报与法律之间,固然法律可能拖沓民意,但到底要比大字报来的秩序的多,大字报的民意侵压法律。阶级斗争不应为纲,而是否仍有现实价值则是老左派的给出的启示,11年后老左派力量上升,亦是值得注意。

第三章 新左派思潮

1956年后,西方左派摒弃政党政治、列宁教条主义等,成为了中国新左派思想的主要来源,代表如萨特、新葛兰西主义等。
本书提及的部分,大概可以概括为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一脉的相互驳斥,而大抵左派与自由主义争论的焦点即为市场与民主两件事情。
新左派的主张涉及的第一个问题,即为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新左派认为以文革为界,中国被逐渐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质疑全球化造成了中心与边缘的区隔,新左派批评批判全球化,认为西方发展模式掩盖了对其他国家地区的剥夺,是新殖民主义;而自由主义学者等则反对新左派的主张,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高速发展。
继而,新左派批判市场经济,如陈学明为代表的新左派学者与吴敬琏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学者的争论。
此外,如何判别社会性质的争议,新左派,如汪晖认为中国已然为资本主义社会,而秦晖等自由主义学者则认为是后共产主义社会或威权主义社会。
对于腐败问题,新左派与自由主义者也有着诸多分歧,由于邓小平政策条件,使得政治经济精英合而为一,加之国际资本与国内资本互相渗透,体制性腐败。
对于民主问题,左派内部有诸多分歧,而大抵为新老左派之根本不同,“否定民主”不实,而应为“形式民主”,作者于此的主观色彩、自由主义倾向便十分明显了。
对于现代性的争议,汪晖认为是地域性概念,及而批判韦伯研究中国的方法问题。周其仁等予以反驳。
再则对于启蒙的争论,作者论述较少,可以参见李强《自由主义》的引言部分。于本书作者提及的部分,新左派认为旧有具体,已不适用于今日,而自由主义者认为升华至超越时代的普遍适用。
大抵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争吵,于1995年至世纪之交达到高潮,至今不息。
08年,中国模式提出后,左派人物集体右转为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以反对西方为目的,批判、支持改革为手段。
许纪霖评价中国国家主义为民粹式威权主义,建立为国家的拜物教,细分可为,一类总结中国经验一类,一类走施密特主义,而这是颇为危险的。而近来张木生主张新民主主义,批评西方、新儒家、国企、老左派等,值得关注。 2015.11.15 22:50 于和兴路

第四章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首先叙述了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大致发展。苏共赫鲁晓夫的修正直至改革开放前,民主社会主义为批判专用,改革开放后至苏东剧变前,陆续翻译了一些专著,尔后否定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再起。
国际方面,1997年英国工党上台,第三条道路兴起。
作者继而叙述民主社会主义国际历史发展轨迹。
第一国际时期暴力夺权占据主导,但斗争夺权愈发艰难,工人生活逐渐改善,马克思发现股份制可能将资本主义自我扬弃。
第二国际时期,民主社会主义占据上风。工人阶级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国家机构设置争取权力。恩格斯告诫德国社会民主党:“暴动的结果毫无疑问会失掉二十五年来占领的一切阵地。”由此可颇窥我国八十年代。
第二国际其间,恩格斯、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为代表。尔后列宁成立共产国际与社会党分野。
八十年代后,民主社会主义日益壮大。纵观其思想渊源,颇为多元。主张混合所有制、宪政民主、三权分立、多党轮流、福利国家等。其与自由主义分野于群体权利与个人权利的侧重。
于中国,李洪林以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为社会主义,成为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先声。尔后王若水指出人道主义的异化,自由是社会主义的精髓,是开放、批判、与人道主义的。
继而胡绳把社会主义实践定位与民粹主义。李锐著有《庐山会议实录》,揭毛左倾专制,呼吁社会主义宪政。高放、杜光等也一齐反对暴力革命等主张。
尔后王占阳认为社会主义由结构性转为功能型,自由、民主、人权原则,社会主义为普遍幸福主义,但多少我觉得幸福这一概念难以具化为大众都接受的,主观色彩过重,而实质客观内容较少。
胡星斗主张宪政社会主义,建设法治先于民主,设立宪法法院、分权制衡、四民主义、可控民主等。有些理想,增设机构必会触及既得利益,协商产生官员等不易施行,违宪院在法律中处于何等地位,亦须思考。
继而07年谢韬事件。
马克思晚年转为民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的和平革命,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才是《资本论》最高成果、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接着探讨了苏东和平演变的根本原因,也即暴力社会主义的失败,颇为耳目一新的说法,映射我国。
尔后10年,华炳啸《宪政社会主义》指出,全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民主化本质在于主权在民,认为要逐渐演化为党内民主,即党内二元竞争,(参理院)人大领导下,(议政院)政协、国务院、司法院,四院制衡,复合式民主。批评自由主义维护精英自由,吸收保障个人权利的思想,走社会主义民主化,否定多党竞选,主张立宪一党制。华炳啸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过渡性方案,而之后多元政治力量则属于日后的事情,只是提及至2049年,但目前2015年仍未见其主张按预计方案实施。

第五章 自由主义思潮

严复曾说,自由主义同中国自古儒道迥异。由于时代原因,自由主义被赋予了富国民强的任务,外部冲突予以中国自由主义以工具理性,而自由主义思想本身浓厚的价值理性,两者因之而冲突纠葛。纵览自由主义于中国的发展,从严复开始至1949年传播,49年至改革开放中断,盖无阶级支持,而其复兴,则原为批判极左思潮而复兴,多少其背后有政治集团的打算。
84年到89年,文化大变化,为人的解放,而于反自由化中起起伏伏。改革开放使得经济趋同,而政治分歧。八十年代末后,第一次失落,反思激进自由主义。
92年南方谈话后,成为制约左倾思潮力量再度复兴。南方报系等媒体于90年代中期后,李慎之公开自由主义,挤出门缝。以徐友渔、刘军宁、任剑涛、秦晖四人为代表。而自由主义内部,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于政府权力的分歧,自由主义的多个侧面。
徐友渔认为自由主义核心,也即保护个人权利。财产权之重要性于自由主义、于宪政民主。刘军宁作为自由主义右翼,保守主义也即为保守自由。任剑涛:“近年来诸多学者热衷新自由主义,企图吉登斯式第三条道路而忽视了中国仍未有捍卫基本自由的宪政制度,而这一制度只能有古典主义的个人自由提供。”西方世界是在古典自由主义之上发展新自由主义,调和自由与平等,中国不然,是无古典自由主义。私以为,任剑涛说的很有道理,而近来又思考,到底是公民精神为先,还是法治制度为先,无公民精神,难以运用法治制度,无法治制度,公民精神何处用武。另一些学者反对,秦晖为自由主义左翼,民主社会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
但总体而言,私人产权、自由竞争、政体改革、反对大民主、提倡程序民主、代议制民主等。
95年,刘东、雷颐等批判甘阳等强套理论,忽略实际,崔之元回应不可以切身经验为言论前提,是认识论特权和解释权利特权。尔后围绕中国现状、腐败、毛泽东思想、民主、全球化等争论不休。
00后,秋风认为旧体制导致的腐败使得人民误以为是市场而反对市场,领导层与自由主义的日益疏远等,都使当下自由主义陷入低谷。
08年,全球危机使国际自由主义受挫,左翼力量上升。
中国的尴尬在于如何论证自由主义的传统,使之本土化,资中筠提出以“士”为导引。作者自然是赞颂其新意,但存疑的是,“士”道统的断裂何以非为自由主义之续弦,而不为新左采用。“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诚然。 2015.11.17 21:05 于哈工大致知楼

第六章 民族主义思潮

近年来,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结合倾向,应予以警惕。
全球而言,一方面全球化加速民族界限的模糊,一方面民族主义大起。一国而言,一族一与国家的不重合,使忠于民族与忠于国家陷于冲突。格林菲尔德认为,民族主义已经演变为个人对于集体的驯服,而易转为极权主义。而实际,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垮塌后,也不得已借用民族主义抵抗西方国家意识形态。
于中国,1903年梁启超引入民族概念,尔后康有为提出“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由精英转入群众,下层民粹层面,以台湾为机会,中美1996对抗性风险的产生。当下,代表如一些病态民族主义者如摩罗等人利用愤青市场、民族主义绑架中国,《中国站起来》等书,确应反省我国当下,蔡元培的话仍可引用:“无提倡利己的国家主义。”而或许,摩罗等背后的是许纪霖所说的:“普遍存在的迷失与认同的困境。”

全球化至今,盖已早已非为人力可以影响,而完全独立为一个自行运转的体系了。民族主义的战争意识亦是让人心惊,而更为有趣的事这种书籍热卖。因为提升民族自负而叫嚣开战者,其心可诛。
国际形势的确让人困惑,学者亦是争论不许,但即使发动公众通过战争崛起,也未免有些傻气,何况战争与民族主义两大倾向的结合,所产生的危险,想必倡导者所不能控制。当下民间便是压抑许久而有所提升的病态民族主义为主,缺乏公民精神,民族主义多针对美日而少俄国,盖虚假也,而吾辈青年人切忌为盲从之愤怒青年。 2015.11.19 22:06 于哈工大九公寓

第七章 民粹主义思潮

民粹主义是转型期的必然。定义的多元化,穷人运动要求民主,而为政治家操纵。中国的民粹主义特征六项,反精英、大民主、均贫富、群众对、崇拜领袖、热衷暴力。
反省五四中的暴力行为,为法律秩序应高于政治秩序。“当赵家楼火光升起,章宗祥被痛打时,人的尊严与自由也就被击破了。”乃至反思建国后土改,消灭了农村精英。文革中民粹主义达到了顶峰。
当下,社交媒体广为传播,改变了传统媒体垄断话语权的过去,互联网与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结合。04年富人原罪论甚嚣尘上。07年炮打茅于轼,风波至11年。老左派利用民粹主义推行左思想。但当民粹主义压迫政府法律,便成为了多数人的暴政。
事实上,民粹主义表面外倾,骨子里保守,是一种空心化的思潮。适用于任何政治立场与意识形态,大抵大众的群体性盲从,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民粹主义不可能消失,而只有可能降温,而这将多由于司法体制的顺利改革。 2015.11.16 9:19 于哈工大致知楼

第八章 新儒家思潮

海外新儒学以唐君毅、牟宗三、杜维明等为代表,于《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曾批判古来君主之任意、领导人之继替制度、军民之不等,而主张更立为民主政治制度。
后为大陆蒋庆反驳,主张政治儒学,政教合一的儒国。三院制、不赞成依法而依靠德治、等级制度,为作者耻笑,以梁漱溟“尊卑观”反对。儒教宪政、废军共和、议会三院、大学监国制度,主权在天,举孔子之后人为虚君,颇似近代君主立宪于中国之发展,而已然中国虚君之合法性必为青年人质疑。
蒋庆政治观确乎颇为幼稚。张祥龙针对蒋庆上下行提出中行路线,但明显倒退色彩。文人构想,亦未免过于理想,一国两制向文化推行,亦大抵更为复杂,边缘建构亦无功用。
康晓光继而提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腐败程度,值得思考,民主不能解决平等问题。拒绝民主化,转为儒化,颇有意思,但如何实行值得思索。建立儒士共同体,建立儒家文化霸权,如何使之与社会主义调和,坚持理念平等,实质不平等。威权主义、新闻自由、政治行政化、法团主义、工会等。他与蒋庆、张祥龙有极大区别,更为现实,但考试儒学有点理想化了,如何调和二者颇为有趣。
继而陈明为使儒家与自由主义配合,气魄大也,亦为我读书至今之主张。或与自由主义,或与社会主义结合,而固守不可进入大众、政府之中,更不能谈及变革。陈明之即用见体之中间道路,打破体用之对立,体可吸纳符合中国人意志需求之一切事物。宪政主义替代自由主义,与中国文化结合,减少震荡,批评蒋庆原教旨主义。建立公民宗教,加强凝聚力。此外,仍有梁治平、盛洪等,大抵文化认同、政治重建,为新儒家争论之焦点。
但05年郑家栋事件,使得名儒破灭,道德自律让人质疑。继而秋风与陈明颇似力寻中国文化与自由主义的结合,然举例又颇牵强,为易中天批评。袁伟时指出孔子提倡愚化的实际,不能背离解释等主张反对,秋风逐一回以批评。袁伟时再而回复,宪政主义云云,中国古代自足是没有的。(其间论及康有为,有趣我教科书从不谈及。)之后秋风回复。易中天再而回复秋风,春秋之前尚可称为共治,但春秋之后,共治转为专制,董仲舒三纲五常杜绝了宪政,而一切努力也已成为徒劳。易中天认为,寻求传统当放眼中华而不必以一隅儒术,颇有道理。
秦晖批评封建并非宪政,否则英国大宪章已是近代宪政了,中国亦不具有长期封建下过渡至宪政的条件。2015.11.20 13:20 于哈工大九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