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_组织社会学十讲

Preface

于研究生而言,一学科之研究思路、逻辑、方法,更为重要。于学术而言,道前人所未道,行前人所未行,是至高之境。16.9.29 于9公寓

Lecture 1 Introduction: Organizations and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

是书之结构,理论流派分市场(交易成本学派、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制度学派、社会网络学派、有限理性学派论述;继而实际案例四则。
70年代以来,经济学开始关注社会学领域。所以第二章为讲述经济学对组织研究理论,三、四、五章则为社会学理论。

一、组织社会学概念

(一)组织现象

周雪光列举了八种组织现象,都属于组织社会学的研究范畴。
1977年,Meyer(迈耶)与Rowan发表《制度化的组织》,开创新制度学派,回答了组织趋同性问题;同年,Hannan与Freeman,创建群体生态学,回答组织不同结构问题。
20世纪50年代,社会分层研究代际流动,至70年代,则开始研究组织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再如,职业声望、集体行为(70年代资源动员理论)、组织边界(外在化与内在化)、组织的报酬形式、品牌产生的基础、组织间经济交易关系。

(二)社会学角度及因果机制

古典涂尔干思想传承为制度学派,再如后发展的社会网络学派等,社会学角度即是具体理论角度。
周雪光继而论述异质性存在,因果关系不能简单推论个体,而只是一个极大可能性的相关性,具体的如Merton的中层理论,放弃宏大理论,专注于具体。个人觉得此处异质性讨论,谢宇讲的则更深入一些。

(三)组织社会学经典问题

早期Weber分析的Bureaucracy ideal type,其特质为法理权威、专业化、理性(reasonable impersonal)。
20世纪60年代,Michels的Political Party提出组织的目标替代概念;至90年代,中小企业、非正式组织挑战传统研究。

二、组织社会学历史

(一)20世纪初:人与机器的关系

20世纪初,Taylor科学管理理论,至20世纪20年代,霍桑试验,人际关系学派(后传承为社会网络学派)。

(二)20世纪50年代。

此时期主要研究赢利企业,及企业内部。
1、美国。(1)哥伦比亚学派,如Merton、Blau、Gouldner(古德纳)、Selznick(塞尔兹尼克)。(2)Carnegie-Mellon学派(有限理性学派),如Simon、March(马奇)。(3)Berkeley学派,如Bendix。
2、法国学派。如Crozier与Friedberg。

(三)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

此时期为Stanford学派主导,主要研究宏观角度或环境,500强企业或非赢利企业。此时期影响向外扩展,为黄金时期。
1976年,组织学习理论;1977年,新制度学派与群体生态学派;1978年,资源依赖理论。及此时期,引入了event history analysis(事件史分析)方法。

(四)20世纪90年代

此时期研究微观、中小企业。经济社会学方面的社会网络学派介入,如1985年Granovetter,1992年Burt结构洞。

Lecture 2 Organizations and Markets: The Logic of Economizing Transaction Costs

此章简述经济学于组织研究理论框架,着重于交易成本学派、信息经济学及博弈论的研究,以之更深入理解组织社会学。
周雪光提出了三个问题引入,在什么条件选择组织或什么条件选择市场;组织的内在化优势是什么;组织为什么内部有着不同结构。16.10.11 于9公寓

第一节 新古典经济学

一、核心:市场

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市场,公司作为一个黑盒子,其理论假设是完全排除了社会性关系,其解释逻辑为效率机制,于生产者为最小成本或最大产出。

二、逻辑:效率

Milgrom与Roberts于1992年《经济学、组织和管理》中,以效率分析组织行为,认为效率只限于决策人利益;有特定约束条件;及有时道德标准与多效率方案会干扰效率机制。

三、管理资本主义

于此处,回应问题一,为何使用组织整合资本和劳动力,而非市场。Chandler《有形的手》中论述,组织的throughput(中间环节),提高了规模效率与范围效率,由此其提出了管理资本主义。
但这无法解释组织为何有着不同结构,完全市场条件下仍旧不需要组织。正是由此思考,长期以来不关心组织的经济学为了回应我们为何需要组织,为何要在市场和组织的边界转换,交易成本学派登场。

第二节 交易成本学派

Willamson,1975年《市场与等级制度》,为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兴起;1985年《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标志了交易成本学派的基本框架。其早年受教于Carnegie-Mellon学派,师从Simon,与组织社会学相近,学科间互惠互融。

一、《市场等级制度》

(一)前提假设:4条
(1)Bounded Rationality。Simon的bounded rationality,人们试图按理性行事,但能力有限。
(2)Uncertainty。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
(3)Opportunism。投机性,贪欲会破坏规则的获利。
(4)Small Numbers。对比于新古典经济学大数现象,市场机制不能治理。如两个公司合作后,就不单为市场关系,而转为互相依赖的双边关系,转换合作有大成本的制约。
(二)市场失败:假设互相结合
这四者本身单独存在时,并不妨碍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但当四者互相结合出现时,则会市场失效,组织更有效率。本质是,市场和组织是两种不同经济形式,随着交易成本而转化,也即追逐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效率规律。由此可以回应第一个问题,组织内部与组织间差异都可以通过交易成本解释,交易成本进一步演化为战略决策。

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一)交易成本概念:合同执行
交易成本即合同执行成本,交易行为即是合同过程。分析维度即是市场和合同。大数现市场象与与小数现象合同;完全信息市场与信息不对称合同;短期匿名非人格化市场与长期关系性合同。
(二)交易成本地位:基本单位
交易成本可以分为协调成本和激励成本。协调成本在市场中成本低,双边合同中成本高;激励成本,信息不对称——合同不完备——承诺不完全性——给予对方利益以防止投机(激励)。
协调成本高——吞并企业——协调成本降低,激励成本提高,也即是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及以这个角度看,中国大学合并后协调成本与激励成本却都可能急剧上升。
(三)交易成本测量。(1)专用性,如资产知识等;(2)不确定性与复杂性;(3)交易间的连接性。
(四)交易成本治理:问题的制度治理。 P43、P44,由此思考,进一步上升由合同/私有秩序/统制来思考组织。

三、逻辑:交易成本决定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市场,交易成本学派则研究市场与组织相互转化,组织间与组织内的关系。交易成本决定了组织形式。

第三节 信息经济学

一、Akerlof:旧车市场

市场充分信息与市场双方都不充分信息,实际都不影响市场运作,但当一方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卖方多于买房),高质量商品便会因自私人假设二退出市场,也即市场失效。

二、阿罗:不对称信息框架

阿罗于1985年,提出了合同前后两阶段的不对称信息问题。
(一)合同前问题
(1)逆向选择。即一放信息更多而易引起投机性行为。
(2)解决。聘用合同中设置试用期;关系合同模式,搭建治理框架,规定清楚权力关系,如解聘不合格老师;隐性合同,如企业文化或行业规矩。
(3)实质。设计组织或制度解决不对称信息问题,实质是将即时市场变成了重复博弈的重复市场。
(二)合同后问题
(1)道德风险。即合同一方有更多信息而易引起投机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与有限理性,会有隐蔽行为,进而有着道德风险。同时,信息不对称也会导致yes man现象,即按上司意图行事。
(2)解决。监督,提高隐蔽性为的成本;激励机制,效用结构、信息结构、个人(加入合同激励、激励的二者利益一致的兼容性)。
(3)实质。其实质是,合同=委托-代理=激励问题。

第四节 博弈论:社会规则的渊源

博弈论三个要素为,参与者、策略集合及pay off(收益)。

一、The game of chicken

由Hayek论述市场自发形成的spontaneous order(共生秩序),Sugden提出了胆小鬼博弈。依据Nash equilibrium严格排除劣战略,胆小鬼有两个均衡点,而博弈的解,在外部身份,而非内部。
同玛丽道格拉斯,制度与理性无关,是类比机制形成制度。

二、Extended Game P59

Elster认为,经济学人追求私利,而社会学则强调社会规范对个人的约束。

第五节 批评

Hirschman指出偏好的改变可能;质疑自私人假设;社会产品的非商品性。也即将简化引申入复杂性思考。16.10.13 9:45 于正心

Lecture 3 Organizations snd Institutions: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Framework

第一节 社会学理论

周雪光将研究分为五类,开创性理论研究(如1977 Mayer与罗恩)、开创性研究方法研究(如对于社会分层的研究,20C 60s Blau, Ducan引入回归分析;70s mobility table转入结构性分析;80s 事件史分析,引入时间序列)、理论或方法进一步发展研究(如1983 DiMaggio与Powell、Tolbert与Zucker)、不同流派对比融合研究(如周雪光于本书的尝试),及实证累积研究。学术素养之体现,在于发前人所未发。
于此,周雪光提出三个问题,组织趋同性、效率机制的失效、结构与运行的分离。如何解释,将在后文一一阐述,首先着手的,是叙述新制度主义来龙去脉。

第二节 制度学派历史

一、组织差异性

Merton发展了Weber理论,提出组织负功能,受此启发,Selznick考察TVC,提出理性组织的非理性活动,组织目标在制度化中被替代,即组织受环境影响,自然演变,非设计性。
Contingency Theory,于1960s,提出组织不是理性设计的,而是取决于组织具体环境条件、技术、规模、目标等。其思路颇似穷举逼近,以达成统计关系。

二、组织趋同性

Mayer认为,环境分为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技术环境遵循最大化原则生产,制度环境服从合法性机制(legitimacy),是社会关系秘籍与组织环境复杂促成了rantionalized myth(理性神话),并进而创造了合法性机制,而legitimacy则促成了组织趋同性,即组织间相互模仿学习。
当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效率与合法性)矛盾冲突,运作便会与结构分离。

三、合法性机制

合法性分为强意义与弱意义两种,强意义代表如Mayer与Douglas,其强调个人无自主性,是制度塑造了个人;弱意义则如通过激励,间接影响个体。
(一)强意义角度的合法性机制
1、整合的原因:共享观念。
Douglas批判Olson搭便车在小群体中抑制,不是监督机制,而是共享观念。共享观念源于涂尔干,涂尔干认为传统社会规则通过共享观念维持,现代社会则通过利益相互依赖维持,也即共享至社会分工过渡,Douglas批判涂尔干,共享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
2、制度的基础:自然基础。
功能主义逻辑追求功利行为,潜功能促成了社会整合,又通过其约束个人行为。制度是约定俗成的规则,但规则是脆弱的,其稳定原因正是因其合法性基础,超越了个人私利,隐藏于自然法则后、超个人的,功利性基础的制度必然是不稳定、易变的。事实上,这种超个人的神圣化,一旦为人意识到其人为痕迹,便会失去神圣性,而不稳定。至今稳定的制度正是大家已经广为接受的、自然基础上的。
3、自然化的机制。
自然化具体机制,如抚育人身份、塑造群体记忆、对事物分类。Douglas指出,正是制度塑造了人的思维方式。
(二)弱意义角度的合法性机制
DiMaggio与Powell认为,强迫性机制(coercive)、模仿机制(mimetic)及社会规范机制(normative)促成了趋同性。
不确定性促成了模仿机制,分类为竞争性模仿(效率机制)与制度性模仿(合法性机制)。
基于人的行为是功利性的,导出了基本命题,依赖关系与组织目标模糊都会促使趋同性。
(三)理论流变
从Selznick分析当地制度环境,到Mayer自下而上的制度化,再至DiMaggio的中层理论具体化,组织场层次。16.10.31 于正心

四、实证研究

(1)Tolbert与Zucker:公务员制度。Tolbert与Zucker分析美国公务员制度,早期理性选择机制,晚期则为社会事实的合法性机制。为开创研究方法论文,历史演变角度,引入了事件史分析,不同机制解释的比较研究。
(2)Han:企业规模。Han分析企业规模受什么影响,中等公司追求合法性机制,导致CPA两级分化。其提出了六条假设(P97),于此不赘述,认为制度环境可能是根据企业规模不同而有分化的。其拓宽了研究领域,发展了竞争与合法性互补关系,引入了社会网络方法,但其问题在于没有引入时间序列分析,这或也是资料限制的原因。
(3)其他研究。Hirsch阐释了制度环境的变迁;Haunschild与Miner将模仿概念丰富精细操作化;Strang将之引入了国家分析。继而,周雪光引述了中国案例,分析多层次效益机制,及其与合法性机制互补。
(4)意义。理论流派演变一为其他领域的延伸,二为于其他流派的对比结合。理论想法是廉价的,而实证研究才是科学共同体的意义。

五、批评

周雪光批评制度学派未解释制度变化的因素,缺乏微观基础,于此他在下一讲论述社会网络学派,并以制度学派思路作制度学派的微观补充。16.11.1 9:39 于正心传播学一课

第三节 制度学派的微观基础:第四讲回应第三讲的批评

制度学派一直回避了制度环境从哪里来的问题,周雪光沿袭Douglas探讨。

一、制度的形成:共享观念视野

在异质性强的社会中,共享观念何以存在,周雪光指出是利益集团公开活动且需要面对各种其他利益团体时,借用以掩饰其获取私利目的的合法性手段,因而被不断加强存在。
利益集团的争论一般不会引起共享观念的分裂,盖其基本原因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具体层次的对立。如宗教与女权基于人权讨论堕胎;总统竞选基于民主原则;基于人人平等的言论自由与种族歧视的争论。在这些争论中,逐渐形成了共识制度。
继而批驳涂尔干,认为异质性强社会反而会更容易产生共享观念,这些共享观念继而演变为合法性,是这些更高的共享观念整合人们。

二、组织趋同性:制度采纳的信号与合法性视野

周雪光试图自始至终只用合法性机制解释,而不引入理性选择的效率机制等。其基于Spence的信号理论解释。
很多情况下,人们想让他人知道自己信息,主动发出信号,如新职员工作会更长时间,以此行动发出信号,“我努力了。”行为会影响他人的判断。同时,信号与噪音不同,有效要满足两个条件,信号成本对不同人不同;且高能力者愿意主动采用这一信号,对制度环境更为敏感。于此处,不同于Tolbert与Zucker分析公务员制度,先效率后合法性,采用信号理论证明我与其他人不同,不是效率,而是区分。
由此设计实证命题,采纳速度与采纳比例(合法性扩展)、企业规模与符号资源集中程度(信号理论)有关。考虑非线性,再加入采纳比例的平方。

三、制度持续性

于此周雪光没有分析,其提出,我们目前需要关注的正是这个领域,制度为何可以持续。16.11.4 16:20 于诚意

Lecture 4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Networks

我于2016年暑期课程社会调查方法实习一课中,应用边燕杰求职网、拜年网等调查国企工人,于实际操作中数据收集极不理想,而更早是于台湾修社会统计学一课时,由文化资本转入社会资本探索,初次接触Putnam、Lin nan等人文章,彼时做的糊里糊涂,而今日想来又确实怀念那段日子,一门心思读论文的时光,既没有什么学生活动,也没有什么冗杂的作业。社会网路操作化实为第一要务,精细如手术刀,肢解议题,再以雄辩气势组合论述。16.11.3 20:19 于致知
Coleman批评Weber的宏观解释,个案研究不能说明规律性,即便个案充足,也需要微观解释。解释环节即是宏观-微观、微观-微观、微观-宏观的三部分。

第一节 社会网络学派的两种思路

1985年Granovetter内嵌性,1990年Burt结构洞与社会资本,这些构成了经济社会学的核心,结构主义的微观基础。

一、Simmel的结构论

(一)个体与群体的二重性。Simmel指出个体群体的双重性,个人二重性是个人处于网络之中,群体二重性是个人原有网络带入新网络。也即是人与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二)自由与约束的二重性。自由必须再具体的社会关系上体现,也因此约束本身是自由的条件。如学术团体的独立运作推动了专业化。我们要解释关系,即解释社会网络的结构。
(三)分析要素。制度学派主张环境-组织,网络学派则从具体人之间联系入手,其影响人的行为。因此分析着眼于网络结构、个人地位、及位置间的相互作用。但其也忽视了个人主观的动性,强调网络作用。
(四)历史发展。20世纪70年代,White以宏大视角,通过社会网络结识市场渊源;Padget研究家庭网络与职业网络的结合;Granovetter内嵌性。
(五)Granovetter的内嵌性
交易成本学派低度社会化、新制度学派过度社会化,都忽略了个体差异。经济活动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关系网络不同结构与个人所处的不同职位影响人的行为,也即网络-信息-行为。
周雪光于此批评结构决定人行为,实际并非确切,举例德法的中产阶级,其社会结构大体类似,结构中位置类似,但并未采用相同行动,于此我思考是否是表面的相似结构实际不同。乃及周雪光批驳Granovetter交往过的人会在将来交往中避免投机行为,在博弈论逻辑下不成立。但其意义在于开拓了研究空间。

二、Coleman的功利性

1988年,Coleman理性选择理论,社会资本强调个人利用网络;1992年Burt、2001年林南社会资本理论,及之后的边燕杰等。Burt继而指出,网络作用有五方面,信息量、信息细节、时效性、推荐作用及提高地位。强调不重复信息源更有效率,结构洞也即对于无重复信息源的位置。以及,强关系的作用、结构洞之间的连接等。16.11.2 19:50

三、实证研究

White指出网络关系产生了市场。Uzzi回应那些企业更易得到银行贷款,是企业于银行的嵌入性关系有关,有熟人关系更容易,及同一家企业与两家银行,一家亲密,一家疏远,此时二者的互补更利于低成本贷款。其操作化嵌入性为关系强度-交往时间;关系维度,如交易范围与业务数;网络互补性等。Uzzi的三角结合法于定性定量混合颇多启示。

四、总结

1、优势。(1)严谨性,理论如经济学理性人起点,社会网络则由结构同构性出发,理论更为严谨。(于此处谢宇、Duncan的思索异质性对比);(2)中层理论;(3)操作化强。
2、缺点。(1)理论,效率机制与网络机制差异模糊,忽视网络成本,及不考虑同网络无关其他形式的效率大小。(2)研究方法,缺少与其他学科间的对话;研究设计易忽视第三方因素的影响;因变量样本选择问题,这是技术性难题(样本代表性差);多小网络,少大规模的研究,难以推广。
周雪光于此否定了社会网络学派可能如经济学效率机制一样,成为社会学统合基点,但我思考,以今人眼光看昨日经济学类是,倘若一步一步发展,却又未尝不可搞出一套大理论统合。16.11.3 20:55

第二节 比较理论分析:三种机制之间的关系

三种机制,效率机制、合法性机制及网络机制,实际是共存并生的。或并存平行、或共存互补、或互相竞争替代。一般而言,效率于个人网络,网络于中层,制度于宏观,但晚近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制度也分析中层,效率也解释宏观等。

一、理论的意义

理论是我们分析的工具,因果解释的逻辑,比较各个理论也即是为了了解其简化,强调什么,以及忽略了什么,最后形成我们自己的思路。

二、社会学的研究

社会学研究是一个比较研究,关注多种解释机制,验证多个假设,让不同理论于一个问题直接对话。16.11.6 15:10 于正心708

Lecture 5 Bounded Rationaltiy and Organization Research

有限理性是各学派的共同基础。20C50s-20C60s,Simmon的卡耐基学派提出,至70s,心理学进一步推进,Kahneman等证明,作为前提假设已被广为接受,至90s发展为行为经济学。
有限理性与组织学习中,大卫的学习实验又冷酷世界、温暖世界及迷茫世界,而老鼠受先前环境影响改变其行动,颇和个人经验有限性,只是学习适应其环境,而到了另一个环境中便不再适应。也即个体与组织的成功,亦是环境的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