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_黑帮老大的一天
素德・文卡斯特. 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本书另译“城中城”,近似《天真的人类学家》,平白叙述的田野经历,但是与纪实文学分野的学术性在哪里?这是一本颇投机性的田野。作为社会学圈内著作,我觉得很一般,不大会推荐别人看,顺畅的故事性仍然不足以弥补理论的空洞;但如果作为为大众写作的圈外纪实文学,Venkatesh成功地揭示了黑人计划区的艰难与黑人-帮派社区的互助,值得推荐给非科班的同学。
第一章开始于1989年,Venkatesh找到了案内人的黑帮老大J.T.,误打误撞开始接触黑帮。
第二章中Venkatesh通过不同的案内人,修正了研究视角,田野中无法单纯依靠某一个案内人。印象较深克莱瑞莎辩解自己是为了家庭,“我们是楼凤(regular),我们也住在这里,不是那种流莺(hype)。”
第三章着重叙述了社区派系(90年代似乎全世界都存在着腐败问题,台湾黑金政治与芝加哥帮派),Venkatesh强调了帮派与社区的关系,是复杂的相互依存。西方警察与中国截然不同,帮派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秩序管理者。Venkatesh在不同案内人的游走中,不得不面临着派系的关系僵局,帮派隶属上的非此即彼,迫使Venkatesh回到了J.T.身边。
第四章1992年,Venkatesh叙述了帮派的管理,上一章中叙述了帮派的秩序维护作用,本章中具体化这种秩序是通过黑帮老大的裁决。黑帮老大必须让人敬畏、通过线人与主管的消息印证主管没有藏私或想上位,同时必须平衡销售主管、警方与顾客的平衡,Venkatesh的叙述让人发觉黑帮生活(J.T.)的日常是令人乏味的。
第五章围绕政府代表的贝利女士的日常,通过“特妮莎-毕比”案,展开了学术理论与复杂现实的巨大张力。Venkatesh叙述了社区女人的代表是家庭领袖(梅女士)与租户领袖(贝利女士),本章深入到了社区居民视角,叙述了政府弃管后在地居民的谋生,在地居民在混乱中建立了新的秩序,租户与帮派的合谋与摩擦。反思警察在社区中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研究者日渐卷入其中,又当如何处理?当日常生活成为了实验室,社会家不得不成为演员。本章与尾章是全书让我触动的部分,透现了田野工作与学术理论的张力。
“我发现自己正迁怒于社会科学的全部领域——这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我在对自己恼怒。关于我所面对的困境,社会家的标准工具似乎力不从心,这让我恼怒不已。我的同侪们所建立的有关住房、教育和雇佣穷人的抽象社会政策,似乎也都对此一筹莫展。而另一方面,计划区里的生活对于社会科学家们所能够开出的呆板药方来说,又显得过于粗野、艰难和混乱。我震惊地发现,无法有效地劝说年轻人待在学校里:如果孩子们可以在街上赚更多的钱,那么给他们更少的工资和不体面的工作的意义在哪里呢?”
第六章中,随着访谈深入,Venkatesh终于明确了自己博士论文:地下经济,这与最初的黑帮研究初衷已经不大一致,当初进入田野中的很多人也意外故去,比如卡翠娜。Venkatesh在调查了小摊小贩后向J.T.与贝利女士炫耀他的成果,但也因泄密了在地居民的额外收入,Venkatesh与居民前期建立的关系全面崩坏。Venkatesh对穷人的调查意味着善意,也意味着恶意,如何调节人际关系与学术研究的关系?
第七章已经是1995年,Venkatesh六年的PHD生涯即将结束,他也最后开始接触了警察(条子)的帮派,但浅尝辄止。
第八章步入尾声,罗伯特泰勒计划区即将被政府拆除,Venkatesh叙述了J.T.、排骨佬等黑帮的焦虑;乃及拆迁中政府房管局与租户领袖合谋,低收入阶层进一步被压迫。Venkatesh投机性的研究如何退场?1998年,Venkatesh又见了J.T.,已经不复9年前的嘻哈样子,公文包、西装领带。看到这里多少还是有一些唏嘘。你很难讲这本书有什么实质性的理论贡献,或者说根本没有什么理论贡献。但看完后确实让人难以释怀,J.T. 贝利女士 排骨佬 克莱瑞莎这些角色或人物令人印象深刻,乃及在全书结束时你会不可抑制的好奇,计划区被摧毁后,他们重新开始了怎样的生活。从89年入读芝加哥到95年phd结束的六年,投机性的黑帮经历使Venkatesh成为了流氓学术明星,但更多的,我相信持续接触J.T.的十年经历重塑了Venkatesh。文中一次一次的揭示学术与田野间的巨大张力,始终也是一代一代学人无法回避的问题。2017.11.15 21:30 于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