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ry_惠州游记暨廿三岁生日后感
我二日下午抵惠,吃了一顿螃蟹;三日游玩西湖,吃了一顿海底捞;四日游玩红花湖,又吃了一顿潮汕牛肉;五日复往西湖游船,下午在博物馆打发时间,暮即返穗。惠州的生活十分惬意,白日休闲多、夜生活丰富,城市的基础建设也颇干净宽敞。
我二日下午抵惠,吃了一顿螃蟹;三日游玩西湖,吃了一顿海底捞;四日游玩红花湖,又吃了一顿潮汕牛肉;五日复往西湖游船,下午在博物馆打发时间,暮即返穗。惠州的生活十分惬意,白日休闲多、夜生活丰富,城市的基础建设也颇干净宽敞。
我最近的兴趣是知识社会学,包括什么是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什么是理论(主要是社会学专业内部概念的定义,如什么是agency、structure),乃及不同国家社会学专业的关注差异(如被忽视的东南亚、韩国与日本等非欧美社会学界)。我的重心仍是实证研究,但希冀通过理解如神秘学这些“学术上的无家可归者”的历史流变,来了解实证所处的诸多相争脉络中的位置。
这本书分神秘学的定义、历史、记忆史(辩护辩论)、诸派别的相同点(世界观、知识与修习)、诸派别在现代化前后的不同点(现代化),及神秘学对诸人文学科的影响(学科之间)。我认为神秘学之于欧洲人,就如同佛道文化之于中国人。在末章的学科之间,Hanegraaff展现了他的博学,他谈到叶芝原来和克劳利一起在金色黎明会待过一阵子,《幻象》算是体现神秘学思想比较明显的作品;托马斯·曼的《魔山》经常以反讽的方式使用炼金术和圣杯神话的基本叙事;巴尔扎克的《路易·朗贝尔》和《塞拉菲达》则带有斯维登堡主义色彩。西方大量的音乐与美术亦然。
这篇综述是后来发于《青年探索》2020年第4期的草稿,草稿中“民众对人口政策的态度”叙述更详细。补记,后看到郭未老师两篇关于中国育龄人群二孩生育意愿研究论文的分享也是涉及这个话题的,是于2020年发表。具体论文是“Fertility intentions of having a second child among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na.”、“Comparison of second-child fertility intentions between local and migrant women in urban China.”
最近学习了一些机器学习的传统分类算法。这里用传统分类树(ID3算法与CART算法)、条件推断分类树与随机森林算法,示例预测个人最终是否在体制内就业。基于2009年JSNET广州数据,通过R语言的"rpart"包、"party"包与"randomForest"包,最终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在75%左右。但这一预测由于数据限制,难以厘清某些变量与就业的前后关系(如社会资本的影响),因此这一预测更应称为判断,未来可以进一步考虑因果预测机制。
渠敬东. 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M]. 商务印书馆,2017.
“今天仍与二十年前一样,人们依然广泛地处于失范的状态之中。这种体验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愈加深刻、焦灼;甚至对于当代西方世界的认识,也同样有了这样的感受,似乎更为猛烈的激荡和剧变还未到来。在政治和经济体制构成的双重压力下,在沉渣泛起的意见世界中,不安和无措成为了人们感受性的存在基调。”(渠敬东,2017:3)
(法)潘鸣啸著,欧阳因译. 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 1968-1980[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3.
本书的价值在于历史梳理,文革虽然自1966年至1976年,但其间历程复杂(1966至1968、1968至1976、1977至1980,及1980之后)。本书的理论贡献很少,虽然Bonnin写于2004年,但分析止于呈现新闻报刊的丰富史料,逻辑止于海外汉学常识,缺乏与当时已较为成熟的社会学、历史学理论对话。具体而言,其分析框架上落入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框架;动因止于高层基于政治考量与基于经济考量的更迭,激进派与温和派二元对立框架;运动维持简单套用韦伯卡里斯马权威概念,将之归因于毛个人或高层博弈,虽也谈及社会与官僚体制作用,但行文却并未深入。
这篇回答,同之前的一次回答是相似的。虽然讨论的是如何写文献回顾,实际也是如何做理论对话,只是更具体一些到落笔上了。
胡安宁. 社会科学因果推断的理论基础[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这本书主要基于倾向值匹配(PSM),注重原理。(1)全书第1、2章为因果推论框架;(2)第3章为二分变量的PSM分析过程;(3)第4章为多变量扩展,第6章为个案扩展;(4)第5章为PSM的问题。
谢宇/梁玉成表格 | 处理效应 恒定 | 处理效应 存在变化 |
---|---|---|
基于可观测变量 | 倾向值匹配(PSM) | 异质性处理效应(HTE) |
基于不可观测变量 | 内生转换(SWM) | 工具变量(IV) |
张卜天. 释经学与近代科学的兴起[R]. 广州:中山大学, 2019.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本告诉我们西方世界从古希腊就有科学思想的滥觞,但是科学到底什么时候才真正出现的呢?从中世纪的宗教世界,是一下子就变成了人人讲科学的现代社会么,这个过程是怎么展开的?为什么处于宗教统治下的欧洲社会不扼杀这种潜在威胁?张卜天在中大的科学史讲座或许会给我们耳目一新的见解。
张卜天认为,科学和宗教的讨论其实是在过去三百年才开始产生。他从词源讲起,16世纪才有the religion,科学这个词的含义流变,也是从内在的倾向习性,转变为了外在的实践做法。
斯坦利・沃瑟曼, 凯瑟琳・福斯特.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应用[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看了三周,前12章描述统计的统计量全部手算了一下,13到16章的推论统计大略地翻看了一遍。这本书在国外社会学的课纲中频繁出现,接下来计划看Scott的Handbook。
It covers all the basic terminology and many of the core concepts, and it has served generations of networks scholars as a kind of Bible/gazetteer.
书中有部分刊印有误:P225,从属矩阵双模转单模;P226,事件重叠矩阵;P228,事件矩阵;P267,欧式距离的9.1公式;P322,图11.11同态约简;P445,阵列。